首页 > 民族观察 > 正文
近年来,大新县坚持走好“挖掘”“传承”“参与”“推广”“实践”四步棋,四项举措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突出“保护”抓挖掘整理。组织工作队伍广泛深入乡镇、村屯收集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等民间民俗资源信息,调查整理出100多个“非遗”线索资料,建立保护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先后编辑印制《大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字资料汇编》《大新县民间山歌集》等书籍。目前,已完成下雷壮剧、大新古法制糖制作技艺、大新壮族彩色糯米饭制作技艺、大新壮族天琴文化、大新何氏草药液等5个项目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有5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个项目列入崇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是突出“传承”抓队伍建设。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大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活动。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三区”文化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等活动,持续面向社会开展非遗知识讲座,动员群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目前,全县已建有2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为传承人展演展示、传习活动提供了宽阔舞台;已培养出一批以许秀珍壮族高腔山歌传承示范户、农廷兴壮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示范户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队伍39人,覆盖山歌、民间艺术、民间工艺与美食、节庆文化、服饰文化、土司文化等非遗技艺,其中有13人列为崇左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三是突出“推广”抓社会融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党史知识大家学红色山歌我们唱”大新县山歌作品创作大赛、“深化党史学习·助力乡村振兴”下雷山歌邀请赛等群众性节庆活动,创作出了一批优秀山歌作品并在新媒体平台广为推广传播,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如《古法红糖守候悠悠乡情》、《天然植物香染五色糯米饭》等短视频被“学习强国”等平台宣传推广,大大提升了大新“非遗”文化的传播度和美誉度。
四是突出“实践”抓效益转化。推动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相融合,积极探索开展“非遗+电商”“非遗+直播”“非遗+旅游”等非遗保护实践,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大新县归春河食品有限公司将古法红糖企业将传统红糖制作技艺与电商相结合,在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目前已发展为230万元规模的产业,成为“非遗”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成功实践。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