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焦点 > 正文
近年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育人政治方向,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三大机制,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体系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常态长效。一是建立“全参与”责任机制。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案》,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通力合作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全覆盖”教育机制。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学习、新生“开学第一课”重要内容,每年11月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活动,向全校师生发放《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手册》。三是建立“全链条”帮扶机制。配备少数民族专职干事,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采取“一帮一”等,近三年帮扶少数民族学生4516人,金额达1545万元。
抓实三项教育,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基础
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一是抓实“思想教育”,树牢团结意识。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抓实“法纪教育”,树牢底线意识。定期组织“法律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法制、反恐防暴及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活动。三是抓实“实践教育”,树牢共融意识。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文明劝导、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文化下乡、“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献给祖国”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识国情”“做实事”中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用好三类载体,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校内校外、共同发力,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纵深开展。一是用好“融合宣传”载体,拓宽教育渠道。打造民族文化长廊、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展示区、民族团结文化墙,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海报设计大赛,开设“同心圆”“姊妹花”公众号、抖音号,有效扩大宣传影响力。二是用好“校园文化”载体,提升育人实效。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新年晚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星级寝室争霸赛,少数民族学生运动队获四川省首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职高专组亚军。2022年选拔汉、藏、彝、苗等各族学生30人组建民族式摔跤、民族武术、民族健身操3支运动队,报名参加即将举行的四川省第十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三是用好“对口帮扶”载体,服务民族地区。定点帮扶小金县乡村振兴,2021年投入帮扶资金130余万元;派遣学生651名,完成喜德、昭觉3年支教任务。
打造三个品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
聚焦特色、深挖亮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品牌。一是着力打造“同心社”品牌。将原藏族文化协会、羌族文化研究社、彝族爱心社、苗族协会、怀瑾汉服社合并成立民族学生“同心社”,分设歌舞、手工、语言、体育、服装5个小组开展各类活动,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二是着力打造“姊妹花艺术团”品牌。成立“格桑花”“索玛花”艺术团,设有艺术指导小组、声乐组、舞蹈组、器乐组,参加“涪水红帆”、遂宁春晚等校内外多场演出。三是着力打造“优秀民族师生”品牌。3名少数民族教师担任中层干部,1人当选区人大代表;1名少数民族学生参加中俄青少年交流活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普京总统亲切接见;1名学生被评为“2019年度四川最美女大学生”;1名学生被评为遂宁市“创业之星”“优秀共青团员”;2020、2021年, 12名少数民族学生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33名少数民族学生从学校应征入伍。开展“十佳少数民族大学生”评选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更美绽放。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