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公益 > 正文
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名单日前公布,广西共有扶绥县新宁镇百合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农家书屋等10个单位受表彰。文化工作,根在基层,这些文化单位扎根基层一线,服务一方百姓,撒播文化种子,致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我区近年来大力发展基层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其经验和做法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惠及基层群众有着积极意义。
一、丰富载体,让百姓乐有所依
文化的活力在于创新,文化的魅力在于普及。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要创新思维,丰富文化活动形式,让文化走进百姓、扎根群众,在八桂大地“沉下去”“活起来”。
创作在基层一线,演出在田间地头,集市广场、街头巷尾,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挖掘本地区的党史故事、模范党员先进事迹,创作了舞蹈《那年,我跟爷爷过哨卡》、曲艺《铁骨铮铮毛文彦》、彩调《黄文秀》等优秀艺术作品;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原校长莫振高同志事迹改编的桂剧现代戏《校长爸爸》,以历史廉政故事改编的桂剧《石鼓传奇》等彰显民族地域特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立足民族地域优势,艺术团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推出了《山水瑶情》等小而精的艺术作品,并采取小分队的形式,把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送到田间地头。2021年,艺术团进农村演出的场次占到全部演出的95%以上,把文艺节目送到全县上百个行政村,让群众共享文艺发展最新成果。
坚持接地气、贴民心,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挖掘特色文化,开展“壮族三月三”“瑶族祝著节”“梦巴马驻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年均演出250场次以上,文艺演出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艺术团挑选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经典剧目到学校开展巡回演出,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培养优秀传统文化后备人才。通过打造“放歌盘阳河”“舞动巴马”“寿乡山歌等你来”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供给群众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为培养本土文艺人才,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群众和文艺爱好者的艺术培训活动,举办“巴马三区人才舞蹈培训班”“巴马三区人才山歌培训班”等100多期,参训人员达1万多人次,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确保文化惠民“常下乡”“常在乡”。
河池市宜州区有些边远山村路途遥远,当地远宏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的10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常年披星戴月奔波在当地180个行政村放映点上,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其中,安马乡古直村被一条小河拦住,2016年以前未修建桥梁车辆无法通行,为了让村民在家门口能看上电影,不留一个空白放映点,两个电影放映队轮流绕道邻近的罗城怀群镇去到该村放映电影,每次放映要用近5个小时才能将公益电影送到村民家门口。壮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平时留在家中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观看普通话电影较吃力,有的甚至听不懂,为解决该群体看电影的问题,该公司安排订购壮语译制故事片4425场、科教片2650场,满足了民族地区群众观看本民族语言电影的需求。
和百姓零距离,让政策“面对面”。灵山县电影放映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电影宣传队优势,加强和各村委的联系,通过公益电影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农村群众传达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将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百姓心间。通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电影展映活动,放映优秀主旋律电影15800多场,让广大基层群众沿着经典电影的影迹,回顾党百年奋斗的峥嵘岁月,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感党恩 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二、打造阵地,让百姓身有所栖
如何利用好文化阵地,举办百姓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是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绥县新宁镇百合社区百合家园小区是扶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农家书屋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2020年支持建设13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农家书屋之一。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扶志、扶智”效能,依托农家书屋常态化举办丰富多彩阅读活动,书屋以“全民阅读”活动为抓手,根据搬迁点群众需求开展系列“本地化”特色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针对搬迁点学生的需求特点,团县委、县妇联组织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驻点开展暑假作业辅导、亲子阅读、经典诵读等志愿服务;利用驻扶绥的高校资源,在书屋开展“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每天下午四点半学生放学后,由大学生志愿者在书屋内组织开展作业辅导、趣味阅读、读书分享等活动,有效解决搬迁点群众的后顾之忧。
文化建设要问需于民、服务于民,才能发挥文化启迪心灵、滋养精神的作用。北流市图书馆率先在全区实践由社会贤达人士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村民自办书斋图书馆,推动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设了3个分馆、7个悦读驿站,为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和覆盖、推动城乡文化均衡性打下坚实基础。该馆每年针对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文化站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培训图书管理员1110多人,培训覆盖率达到100%;经常性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捐赠图书8000多册,开展文化下乡送春联、公共图书馆法宣传、图书馆创新服务推广等公益活动,加强精准服务,助推乡村振兴。
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逐年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能够在舒适环境中享受文化大餐。
排练室、娱乐室、“壮欢”展示厅、公共电子阅览室、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室,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象州县马坪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娱乐功能齐全,是当地百姓常去的文化场所。服务中心面向群众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50小时以上,年均服务群众30多万人次。该中心深挖地方红色资源,建设红色广场,建成第一批“来宾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建立起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文体活动组织网络,每年依托春节、“壮族三月三”、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壮欢”山歌赛、篮球赛、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200多场次,吸引广大群众参与。
三、提升服务,让百姓心有所托
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振兴边疆、助力脱贫攻坚,先后实施了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无线覆盖工程、全区边境和极度贫困地区村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工程等,让党的政策和声音传到四面八方。自治区广播电视技术中心百色分中心那坡中波台新建台站建成开播后,那坡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范围由县城拓展到广大乡镇及农村地区,满足了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要,实现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灵山县融媒体中心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改革途径和有效措施,稳步推动“APP+政务+服务”建设,提升乡风文明素养,撬动县域新型农民电商经济发展。本地官方客户端“魅荔灵山”通过开设便民、文明、社会、法治等栏目,让农民朋友了解更多便民服务信息;开挂销售农副产品的小程序及便民资讯栏目,提供电商带货直播平台、农副产品销售商机等服务;自主摄制春耕春种、夏收夏种、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科技新视界、三下乡广播电视节目共500多条;自主摄制烟墩大鼓等非遗文化节目,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让文化的天空更加清朗。合浦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针对农村文化旅游市场点多、面广、线长,分布零散和偏远的特点,专门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同时,更加注重宣传和教育。为给农村百姓创造安全健康的文化消费环境,大队派出执法专干蹲点乡镇,对乡镇文化市场管理员进行培训指导;联合县文化馆通过百姓大舞台等形式给百姓宣讲法律法规,引导农村文化经营业主合法经营,及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凸显文化个性,以文化育文明。近年来我区不断健全深化、创新提升,以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宗旨,以服务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坚持重心下移、创新服务方式,基层文化建设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化种子遍撒城乡,八桂大地百花齐放。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