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调研 > 正文
赤土畲族乡杏花村位于赣州市南康区西部,距南康城区约18公里,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党员66名,村“两委”干部7人,有41个村民小组,1254户5393人。杏花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党建贯穿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党建质量过硬行动为抓手,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把党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红色引擎”,着力打造“将军故里 诗画田园”。
践行初心使命,打造忠诚杏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杏花村“两委”干部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换届进一步选优“领头羊”,配强班子,发扬“革命精神”、“三牛精神”,贫困村脱贫摘帽,产业从弱到强,村集体经济从小到大,群众从穷到富,贫困治理到治理有效。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杏花村坚决落实区委“千企兴百村”行动要求,发动乡贤、本土企业家,建立致富思源基金,目前累积捐赠超10万元,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执行力。2021年荣获全区唯一的一个市级五星级文明实践站、建党百年之际荣获“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融合发展产业,打造富强杏花。“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杏花村依托“九基地四龙头”多元化产业优势,由过去产业单一、经济落后的贫困村,蝶变为拥有“九基地四龙头”多元化产业结构,农业、食品加工、农旅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21年产值共计6800多万元,多元化的产业与村集体经济实现“造血”与反哺的相互促进,2021年度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到76.62万元,助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迈进。一是整合资源,用活“共享经济”。杏花村因地制宜整合山林水田等资源,共享给企业、大户经营,建起了“九基地”,以及自来水厂,发展壮大了第一产业,实现山上山下都有产业。二是引进人才,发展“智力经济”。杏花村探索“村集体+产业平台+农户”的新模式,引进市蔬菜产业“两中心一基地”及其高层次人才团队,实行“五包”协定,村集体得租金,平台得销售分成,农户得销售收入,实现三方互利共赢,蔬菜卖到了大湾区。三是做大资产,大兴“租赁经济”。杏花村通过“拆、转、建”政策,借助“飞地模式”累积建设5000平方米厂房,将资金转变为资产,减低了资金管理风险。四是入股企业,做强“分红经济”。杏花村尝试以资金、土地、房屋等入股“四龙头”获得分红,2021年收益7万元。入股企业,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又进一步密切与“四龙头”利益联结,促进村企合作、联企强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五是文旅融合,激活“美丽经济”。随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良性发展,为果蔬采摘、食品加工体验、游泳、垂钓、餐饮、红色教育培训等业态带来了人流量,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保留原汁原味,打造生态杏花。“借问乡愁何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杏花村坚决落实区委提出乡村振兴精品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的要求,聘请了大型机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用好农村自然和人文景观,不搞大拆大建,发展旅游休憩,打造了“乡愁小院”等一批生态网红打卡点。2021年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700余万元,入村入户道路,停车场、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厕所等项目大干快上,规范设置了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建成了党建公园、文化长廊等一批公共设施。同时,贯彻区委关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要求,发挥省级生态乡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比如,民族食品厂选用本地生态农产品加工民族食品,荷养虾基地用山泉水滋养小龙虾;高山刺葡萄基地的葡萄架上长葡萄,葡萄架下养鸡鸭等。此外,杏花村还持续推进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农村宜居环境明显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弘扬革命精神,打造红色杏花。“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杏花村是开国将军巫金锋、革命烈士巫山的故乡,红色是杏花的底色。目前正在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正在打造巫金峰将军革命事迹陈列馆、将军故居、将军树、将军井、将军桥、长征体验小道、长征墙精品路线,争创“红色名村”。杏花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党员进村入户宣传“家乡红色故事”,用“家常话”传承红色文化,讲好将军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党员模范带头,打造人才杏花。“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开展“三培养三引领”,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返乡创业人员中的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引领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壮大;把党员培养成创业带头人或合作社负责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把党员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或村“两委”委员,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依托杏花多元化产业基础,栽下梧桐树,引得人才来,与中央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生团队等建立了合作,为杏花村在乡村振兴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