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70年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
七月,相思湖畔,石榴花开,群贤毕至。
走过岁月的长河,广西民族大学迎来了她的70华诞。
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扎根八桂大地,服务国家战略,恪守“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共进、传承创新”的校风、“精益求精”的教风、“勤学躬行”的学风。
3个校区、11个学科门类、87个本科专业、本硕博三级学位授权资格、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国家栋梁。如今的广西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阵地。
这是一所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的学校。广西民族大学不负期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近32万名各族学生在此成才,服务社会。
1披荆斩棘 薪火相传
沐浴着党的光辉,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广西民族大学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历了创建起步、砥砺前行、加速发展、乘势而上四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稳步发展。
党和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从广西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创建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2年,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创建。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改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广西省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198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1998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广西民族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立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
2001年1月,教育部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获此培养基地的普通高等学校。
2013年2月,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2014年9月,学校民族学学科获得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标志着学校在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020年2月,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办学基础稳固扎实、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广西民族大学现建制24个教学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广西一流学科,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教职工2395人,其中专任教师153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6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74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0余人次。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70年来,广西民族大学培养了众多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企业家和知华友华爱华人士,其中包括“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莫振高、“南沙守礁第一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龚允冲等一大批扎根基层、造福一方的毕业生,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32万名优秀专业人才。他们“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认可,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 锐意进取 服务一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广西民族大学始终以此为己任。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西民族大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2012年以来,广西民族大学共获得1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包括重大专项),居全区首位,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6项,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5个。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林产化学与工程实验室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百强报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荣誉称号,系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广西民族大学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累计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等30余名精干力量,先后赴龙胜各族自治县、兴安县、东兰县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乡村建设(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自2004年,学校组织师生志愿者8000余名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学校成立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组织超过700支社会实践团队、近2万名学生深入农村、基层,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21个机构成为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成员,为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提供资政服务,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民大智慧”。近10年,广西民族大学申请各类专利605件,获授权267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8项,转化收益678.3万元。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广西民族大学各项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3 笃行不怠 踔厉奋发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广西民族大学植根文化传承创新,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学校建设有校史展、民族博物馆、语言博物馆、面向东盟人才培养成果展、新时代“我与祖国共成长”文明实践所、“百年奋进路”党史学习教育文化长廊等多个文化场馆,结合建校70周年,建设民族园、团结园和国际园,大力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校举办“壮族三月三”、校园龙舟赛等传统文体活动,打造“非遗进课堂”文化活动品牌,形成独具校园特色的“相思湖作家群”,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校园故事。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的176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践中谱新篇。在泰国、老挝、印尼合办孔子学院。先后为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国家领导人和公共机构负责人授予文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些东盟国家政要和皇室成员也曾到校参观访问。学校致力于打造“留学民大”国际教育品牌,至今已累计招收来自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留学生。学校采取“3+1”“2+2”等模式合作培养东南亚语种及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学生,派出近1.7万名学生出国留学。
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西民族大学将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与国家民族同心同行、与高等教育事业同频共振、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同心同力,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惟实励新、勇毅笃行,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高水平大学,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