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服饰 > 正文
近年来,阿坝州将民族村寨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项目化实体化重要载体和平台,将“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贯穿民族村寨项目建设和项目绩效管理全过程,将民族村寨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发展等深度融合,助力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2009年以来,投入资金4.238亿元实施特色村寨项目31个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新村)项目 68个,惠及22119余户、10万余人,集体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34%以上,带动4000余人就近就业,40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将着力点放在引导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上,因地制宜地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促进农牧民增收,通过产业项目的助力和扶持,茂县汶川苹果、汶川理县甜樱桃、小金沙棘、金川雪梨、茂县羌脆李、九寨沟道地中药材、马尔康中蜂蜂蜜等本土品牌已成为“净土阿坝”提质增效的优秀品牌。坚持以村为单位进行连片开发,大力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红原县下哈拉玛村完成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旅游业”转变,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余元,若尔盖县苟绕村、黑水县羊茸村,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型,旅游总收入达129万元、638万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五个认同持续增强。
(2)文化挖掘留住美丽乡愁。通过投入资金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采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等多种举措,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发展,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急需保护非遗名录,桃坪羌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通过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3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4个、州级非遗传习基地42个,成立唐卡、羌绣、卡斯达温、南坪曲子等非遗传习所,阿坝州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区、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认定为首批四川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按照“老村保护、新村开发”的模式,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传统古村落保护工程,强化村庄建房风貌管控,将藏族羌族的文化装饰、民族图腾等元素融入房屋建设,让每个村落保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持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串起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留住了乡愁。
(3)文明新风吹拂富美乡村。健全党建引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一核三治”乡村治理机制,推行“一定二议三监督”模式,完善乡村分类转化提升长效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创建5A、4A、3A级村党组织105个,设置药山远牧、交界地区临时党支部、党小组438个。扎实开展“法律服务暖心”惠民行动,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建成174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1064个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779个。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光荣传统,倡导各族群众共同建设家园,培育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个、省级15个 州级926个。通过党建引领,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权,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团结服务群众工作,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正能量。
(4)生态建设释放惠民红利。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绿色产业+生态保护”,持续助力群众稳定增收。实施厕所革命、庭院治理、村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四大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128个、农村厕所改造5120户、污水垃圾设施项目11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8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50.6%,打造“美丽四川·宜居乡村”228个。实施全域旅游+,着力培育高原草地风光游、康养休闲游、民俗风情游等新业态,小金县木栏村探索共享农庄模式,形成“平台公司+村集体+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探索“游客增值体验+客群导入+特产分销”机制,带动群众实现劳务收入18.27万元,村集体和农户保底收益32万元。阿坝县大力推动黑青稞深加工项目,以园区带动,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青稞由“温饱粮”变成“致富粮”,青稞园区被命名为省级三星级、州级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狠抓生态建设,为全州各族群众构建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人的生态美丽家园。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