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近年来,贵阳市花溪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花溪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花溪区民族工作新局面。
花溪区地处黔中腹地,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100.26万人,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4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布依族占77%。全区有5个民族乡,119个民族村(寨),16个省级及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目前,花溪区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出“秀美花溪·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主题,着力从夯实执行力、提升感召力、赋能源动力、厚植向心力、熔铸聚合力五个方面,纵深推进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
花溪区深化强学习、提能力、转作风,引导干部职工争当“狮子型、雄鹰型、黄牛型、蜜蜂型、蚂蚁型”“五型”干部,推动“五型”干部上奖台、“躺平”干部上热锅、领导干部上擂台、年轻干部上一线、经验干部上现场、基层干部上家门的干部“六上”活动纵深开展,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花溪区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依托孔学堂、播雅书院、板桥艺术村等平台,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花溪之夏”“溪山春兴”等文化活动,擦亮传统文化名片。深入民族村寨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专题培训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因国家通用语言交流障碍导致的掌握政策难、沟通交流难、学习技能难等方面的问题。
立足民族乡村产业,做好提升产业发展源动力文章。该区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206个,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2个,推动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围绕芦笙制作、银饰制作、苗绣等手工技艺,探索“非遗+文创”融合发展,充分挖掘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花溪草莓”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不断做大“花小莓”“花小桃”等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建设马铃布依族苗族乡“贵州黄”种鸡育秧场和扩繁基地、高坡苗族乡精品果蔬、黔陶布依族苗族乡辣椒示范种植等项目,发展壮大民族乡村特色产业。
以志愿服务及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该区依托板桥艺术村“绣花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挂牌成立花溪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俗文化研究室,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组建“石榴花”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石榴花”进社区、进乡镇、进工业园区等志愿服务活动。依托“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文化系列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十字街片区为示范点,推动党建圈、旅游圈、服务圈“三圈融合”。
花溪区以南溪苑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为平台,挂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宣传阵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打造花溪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宣传示范点,持续巩固创建工作进社区、“石榴花”志愿者法律咨询服务等活动。成功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法治示范村17个。开展政策法规学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花溪区把民族事务管理纳入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内“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作用,打造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示范点21个,探索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依托社区网格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动态管理、目标责任、协调服务”四项长效制度,不断提升精准化为辖区各族群众服务水平,在子女入学、劳动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