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民族资讯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民族资讯网!

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黔东南州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时间:2023-10-14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一块小小的“村BA”“村超”赛场,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歌舞、民族艺术、民族节庆等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成为过去这个夏天的“顶流”。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群众,在这个舞台上实现了交往交流交融,助推着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村BA”“村超”在台江、榕江的火爆出圈,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的生动实践。国家民委高度评价“村BA”“村超”从“自娱自乐”的地方文化变成全国各族群众“共享共乐”的大舞台,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诠释,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华力量的鲜活案例。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在贵州提出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背景下,黔东南州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提出要“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以下简称“建设模范州”)的工作目标,旨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人民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最大限度集中智慧和力量干事创业、团结奋斗。

  高位推动,开创模范州建设新格局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模范州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部门、多领域。唯有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胜利。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模范州建设工作,将建设模范州列入今年黔东南州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安排,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强力推动。

  抓好顶层设计。立足于在全省走前列、作表率、当模范的目标,黔东南州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围绕全州“一体两翼”战略抓手,研究制定《黔东南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实施方案》,围绕打造“六个模范”的目标,明确23条具体任务和4条保障措施,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

  加强要素保障。州、县两级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州级从2022年开始,每年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村寨示范建设等。该州各县(市)也设立相应资金列入专项,天柱、锦屏、台江等县每年安排660万元资金,其他县(市)也安排相应资金,保障模范州建设工作。同时,黔东南州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中心,全力推动模范州建设工作,为建设模范州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督促检查。黔东南州发挥州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协调作用,推动各责任单位履职尽责,落实工作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做到“两个纳入”(纳入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州直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政治考察、巡视巡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加强督导督查,推动有关任务落到实处。

  创新载体,探索模范州建设新路径

  勇立潮头,踏浪而行。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基础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唯有创新,才能按下“加速键”。

  黔东南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同落实。

  在社会宣传教育方面,黔东南州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各方面,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的模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主体班次,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一批特色精品课程,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该州建立了专门的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把国民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中之重,积极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幼儿园阶段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小学阶段以“五旗五徽五认同”教育主题,中学(中职)阶段以“三个一”主题(即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教育层面,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在全省率先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研究会,探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个一批”(即建立一批培训基地、建立一批教育基地、建立一批研究基地、建立一批示范样板、选树一批模范典型、培育一批宣讲员)试点工作,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认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以创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模范。目前,该州16个县市全部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7个县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州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566个;建成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态”教育基地17个。

  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方面,黔东南州以文化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凝聚人心、砥砺奋进强大精神纽带的模范,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着力抓好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突出抓好民族医药、民族工艺、民族歌舞特别是重点文化遗存的保护,全面夯实文化繁荣发展基础。依托中国丹寨非遗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载体平台,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一批苗绣、银饰等传统手工艺原材料生产基地、扶贫车间和技能培训等项目,让“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推出《侗寨琴声》《侗族大歌》等一批民族文艺精品。举办苗年、侗年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打造“千村百节”系列节庆品牌,推动节庆旅游发展。

  在创新建设模范州载体方面,黔东南州积极争取将台江县纳入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打造“贵州样板”,为全国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探索经验。创新性推出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型案例。

  将民族团结食堂建设纳入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加以重视,是该州的又一重要创举。在全力推进民族团结食堂建设中,黔东南州既实现了“四控”“四减”的目标,同时又将民族团结食堂打造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阵地,成为全省各民族交融互嵌式发展的模范。

  此外,该州在雷山县创新建立了西江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交流馆,先后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举办文化研学活动200多场次。通过创新载体,为各族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大力推动了各民族的“五个认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依法治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

  黔东南州提出以法治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模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地方法规体系,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该州制定、修订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14个单行条例和5部地方性法规,出台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黔东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一法两规定”和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黔东南州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人民法庭创建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人民法庭建设、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充分融合,推进法治宣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互促进。命名台江县施洞人民法庭、黄平县重安人民法庭等为黔东南州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法庭。利用“宪法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及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该州坚持“民族宗教工作无小事”,积极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探索“民族自治+全民共治”治理模式;推广剑河“民歌调解”、台江“十户一体”等调解工作方法,全面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涉民族重大矛盾纠纷零发生,全州连续多年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击鼓催征,奋楫扬帆。下一步,黔东南州将围绕建设模范州实施方案,强化联络协调,强化考核督促,推动建设模范州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原文链接:http://mzw.guizhou.gov.cn/xwzx/gzdt/202310/t20231013_8274721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30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