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民族资讯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民族资讯网!

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全省民宗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时间:2023-11-05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连日来,全省民宗系统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热潮。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意义重大深远,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贵州在新征程上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民宗系统干部,要全面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助推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

  “贵州民族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较早的民族院校之一,要切实把握好贵州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为推动贵州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贡献智慧和力量。”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院长董强表示,将充分发挥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的传统优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的团队优势,以及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方面肩负起使命和担当。

  弘扬“顶云经验”、传承“顶云精神”、讲好“弄染结盟”故事、建设沪昆高速安顺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里示范廊带……一直以来,安顺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站在新的起点,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巩固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安顺市民宗委副主任李金伟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安顺常开长盛。

  对于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铜仁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铜仁市民宗委副主任杨成刚表示,将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上下功夫。同时,坚持红旅融合、体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抓实“三项计划”,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

  “努力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践行者、捍卫者。”黔西南州民宗委二级调研员陈湘飚表示,黔西南州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如何让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对此,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龙小金指出,要聚焦主线,梳理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少数民族古籍。同时,推进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好《典阅贵州》系列微视频,出版好“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项目等,让民族古籍“活”起来。

  “进一步把‘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等要求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工作中,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贵阳市观山湖区民宗局局长谢卓君表示,将深入推进民族大联欢广场民族盛会、民族工艺传承、民族村寨和民族教育基地打造建设等工作。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标尺、评价标准,着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推动剑河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黔东南州剑河县民宗局副局长付磊说。

  “作为民宗部门基层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黔南州长顺县民宗局副局长王军表示,要加快推动长顺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落实见效,以创建工作的成效更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链接:http://mzw.guizhou.gov.cn/xwzx/gzdt/202311/t20231102_829142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30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