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近年来,毕节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政治引领、文化赋能、发展聚力、“三交”促进、治理增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一、突出政治引领,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市委、市政府聚焦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市县乡村一体共建体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领导机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民族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及时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听取民族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民族工作。
二是建立“五个纳入”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校(行政学校)培训内容、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内容、各级学校教育内容、社会宣传内容,创新载体和形式,每年培训教育各族干部群众400万余人次。
三是构建完善“七进+N”推进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警营”“进宗教活动场所”全覆盖,探索向景区、博物馆、社会组织等延伸。
四是建立“四个同步”监督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做到各级党委同步开展政治巡察、各级组织部门同步开展年度目标考核、各级人大同步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各级政协同步开展专项调研指导,督促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
二、突出文化赋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挖掘、传承和弘扬包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中华民族精神铸魂。依托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干部群众、学生现场参观学习100余万人次。
二是中华优秀文化浸润。深挖蕴含中华优秀文化特质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同心”文化等资源,话剧《守望·撒麻》荣获国家第十九届群星奖,成功举办第九届乌蒙文化旅游周艺术系列大赛,实施“送文艺下乡百场演艺工程”行动,广泛开展中华传统节庆和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推动创造性转化。
三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依托奢香博物馆、“绝壁天渠”陈列馆等提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33处;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届“红石榴”非遗技艺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等系列主题活动;编制宣传片、宣传画册,编印宣传读本20万余册;实施“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等。
四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工程,教学语言一律使用普通话;推进政府机关、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和“学龄前儿童会普通话”行动;实施“推普兴乡”行动,着力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水平。
三、突出发展聚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聚焦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战略目标,依托统一战线帮扶、东西部协作机制,抢抓国函〔2022〕65号文件等重大政策机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
一是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动态监测和扶持,2022年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27万元,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能源绿色发展,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70亿元;累计培育有机农产品 164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04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7家,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1.25亿元;着力提升景区综合服务能力,2022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00余亿元;突出山地特色推进新型城镇化,毕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4.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01万人,全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三是发展壮大民族特色产业。2021年以来,争取中央、省级民族发展资金1.67亿余元,实施项目260余个,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提质,特色产业培育,推进黔西市化屋村等20余个民族特色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获“黔系列”品牌产品54个,推荐一批苗绣企业成功申报全省苗绣示范企业,为40余家民贸企业办理贷款贴息2500余万元,有力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四、突出“三交”促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统筹城乡规划和布局建设,打造航空、高铁、高速“三位一体”立体交通网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一是打造各民族互嵌社区。以城区新组团和易地搬迁社区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红石榴”社区试点,围绕各族群众教育、就业、就医、婚姻、康养等加强引导,提供精准服务,提升各族群众归属感、幸福感,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二是推进各族青年交流。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与广州市签订“十四五”期间协作框架协议,与云南昭通、四川泸州等签订共建赤水河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协议,推荐8名青少年参加第十四期全国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活动;举办2023“广州·毕节”青少年手拉手研学交流,来自广州、毕节的70名青少年参加;组织50余名青少年开展暑期消防夏令营活动;开展希望工程少年研学活动,近100名青少年参加,有效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三是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建立毕节就业大数据平台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就业服务网点,与13省23市(州)签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跨区域协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人文交流、劳务合作等,每年转移就业180余万人次。推出“毕节扫码找工作”微信小程序,帮助各族群众便捷查找招聘信息,快速找到心仪的工作,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四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融。用好百里杜鹃、织金洞“双5A”景区等特色旅游资源,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非遗产品进景区,常态化开展民族传统音乐、舞蹈、节庆等活动,开发各类非遗产品1000余种,在景区打造非遗产品销售、体验区,2022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5300万人次,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突出治理增效,推动基层事务有效运行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体推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化文明创建,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人文化、数字化。
一是便民服务同站。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创新“五减”服务机制,开办企业时限减至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推出“交房即办证”一站式服务。实行“便民服务5+2周末办事不打烊”,群众日常生活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7x24小时办理,城市信用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民风培育同堂。探索民族地区移风易俗的有效机制,深化文明创建,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颁布《毕节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持续强化婚丧喜庆事宜管理。依托“民族团结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三是民事治理同格。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形成县、乡、村、组和相对集中农户“五级”网格管理模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市县乡村实现全覆盖。建成法治文化公园468个,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国家级17个、省级15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基础进一步夯实。
四是风险防范同频。树牢风险意识,依托大数据手段,建立完善涉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并举,突出抓早抓小和源头治理,强化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预警监测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置,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各类风险隐患,牢牢守住民族领域和谐稳定底线。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