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民族资讯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民族资讯网!

首页 > 民族服饰 > 正文

凉山州:易地搬迁搬出美好幸福生活

时间:2024-07-02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近年来,凉山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目标,狠抓防返贫监测帮扶、就业增收和社区治理等后续扶持工作,千方百计提升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全州各地也从强要素、提服务、抓产业、助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搬迁群众的居住、就学、就医等条件均得到显著改善。

  一、 精准对接需求用心做好服务

  宁南县聚焦体系建设、提能培训、平台作用发挥,强化党建引领,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就业增收。

  南苑社区作为宁南县白鹤滩水电站特大型集镇移民安置点之一,共安置移民人口1373户5794人。随着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推进,社区坚持把基础建设与民生事业相融合,多措并举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全面提升基层农民工服务机构保障水平,用心用情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宁南县积极探索建立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今年3月,南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获评首批四川省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示范站。南苑社区不仅建立了农民工综合服务站,还成立了劳务专业合作社,依托“凉”字号特色劳务品牌——“茧哥丝妹”特色劳务品牌培训基地、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园、12个移民就业帮扶基地、乡村振兴学校等载体,开展就业服务、就业赋能、就业送岗、就业帮扶四大行动,促进转移就业2000余人,灵活用工6000余人,成功帮助50余名返乡农民工创业、发放创业补贴50余万元,发放交通、生活补助39万余元。

  二、多点发力推动助力群众增收

  昭觉县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车间,创新培育新产业,为社区量身打造1个彝绣工坊,以“培训+订单”模式,就近培育220名订单绣娘;多形式开展电焊、烹饪等就业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解决社区劳动力务工就业1852人;开发377个公益性岗位,解决不能外出务工富余劳动力问题。

  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5个集中安置点中规模最大的社区。社区里,彝族风格小楼房、休闲广场、儿童乐园、便民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2020年5月,来自全县18个乡镇87个村的1456户6744名群众正式搬迁入住,成了社区首批居民。

  为提高绣娘们的刺绣技艺以及思路指导,让大家开拓创新出更多精美创意的彝绣织品,“绣”出美好新生活。2024凉山彝族刺绣传承与实践培训活动在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开展。邀请藏羌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精进技艺、创新设计等方面,为15名来自全县5个集中安置点的绣娘代表进行实地教学。采用“非遗传承人+公司+绣娘”的运行模式,绣娘们除了固定的手工工资外,还能获得工坊的收益分红,尤其针对接单多、绣工精湛的绣娘还有额外奖补。

  三、用心用情用力托起群众幸福

  盐源县聚焦大型安置区,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后续配套设施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共建成集中安置点17个,其中超800人的大型安置点4个。围绕4个大型安置点,通过“划圈服务”,让搬迁群众有家有业有幸福。

  打造“经济圈”。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盐井镇水草坝新村安置点以小型经济圈建设为中心,统筹用好后扶资金项目,积极对接银行提供免息贷款,搭建集体使用交易站点,鼓励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周边自主创业。超市、农贸市场、小吃餐饮、美容美发等自主经营体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同时,在“地摊夜市”的带动下,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吃摊位、手工饰品等十分聚人气,为安置点的消费注入了新活力。

  划分“娱乐圈”。在金河乡钱家湾新村安置点常住居民中,老人、小孩占比八成以上。为切实解决留守老人、小孩生活乏味等问题,安置点着力从丰富老人、儿童文娱生活入手,新增了民俗文化坝子、健身器材、大屏电视墙、“淘气堡”等休闲要素,将棋牌室、阅览室、文化站、日间照料中心等站点纳入后续公共配套;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群体组织开展活动,让搬迁群众乐享新生活。

  构建“朋友圈”。全县4个新村安置点均属于跨乡安置,由多民族构成。为构建搬迁群众和谐融居,迁入地乡镇从新村领导班子配备着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干部队伍,鼓励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激发主人翁意识。同时,村“两委”积极牵头举办各类节庆活动,以节日为纽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链接:http://mzw.sc.gov.cn/scsmzw/shfz/2024/6/28/48085aa9d58740959624acbc288f66d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30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