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观察 > 正文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为载体,以两项资金为抓手,通过做深项目储备、优化资金投向、完善运营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巴蜀大地上的“石榴赞歌”越唱越响。
强化政策指导,建好项目“蓄水池”。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指导各地各部门扎实做好项目日常储备。围绕当地产业规划和群众需求,在实地考察、评审论证基础上,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科学选定入库项目,定期开展动态调整,确保储备项目入库程序科学、资金下达即可实施。
精心组织申报,选好资金“靶向点”。每年项目申报工作启动后,及时指导各级民宗部门组织召开项目申报培训会,深入解读项目备案指南,指导做好项目申报,科学选定并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学校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富民增收,搭好党群“连心桥”。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实行“政府推动、产业带动、群众互动”等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新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成后带动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