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民族资讯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民族资讯网!

首页 > 民族风俗 > 正文

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圆满成功举办

时间:2025-10-16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民委门户网站  

  

  近日,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闭幕式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举行,组委会主任、省政府副省长杨志文宣布运动会闭幕,省政府副省长程基伟出席。来自全省各地各民族运动员、教练员和宾朋欢聚一堂。闭幕式上宣读《获得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名单》并颁发奖项。

  经各地申报,省民宗委、省体育局综合评估,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委会全体成员审议通过,并报请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同意,青海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29年在西宁市举办。闭幕式上,副省长程基伟将会旗交接给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承办地西宁市代表。

  本届运动会赛事为期6天,以“相约神韵黄南 共谱团结新篇”为主题,有8个市州、7个自治县、5所高校共20支代表队参赛,其中,运动员1645人,裁判员237人,教练员及领队229人。设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两大类。其中,竞赛项目设10个大项、55个小项,涵盖了民族武术、押加、拔河、举沙袋、民族式射箭、民族式摔跤、民族马术、藏棋、赛牦牛、锅庄。经过激烈角逐,产生比赛奖项393块,其中,一等奖78个、二等奖141个、三等奖174个,项目代表队体育道德风尚奖30个,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奖75个。总体来看,海北州、海西州、海南州、黄南州、河南县、化隆县、青海民族大学成绩较为突出,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运动会期间,各代表团、各民族运动员交往生情,互学互鉴,挑战自我,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和民族传统体育的无穷魅力,展示了各族运动员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展现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系的深情厚谊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未来,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

  本届运动会在传承往届办赛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常规,从项目设置、举办形式、场馆利用到参赛阵容均呈现出鲜明特色,为赛事注入了全新活力。

  一是项目设置“去竞技化”。在项目设置上实现了根本性突破——全面取消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参照全国民族运动会标准,新增并保留了一批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传统体育精髓的项目。新增的赛牦牛、锅庄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又通过规范竞赛规则实现了“趣味性与竞技性”的平衡。取消了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项目,这种“去竞技化”的调整,让赛事彻底回归“民族性”本质,成为各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展示的生动载体。

  二是举办形式“融多元化”。创新构建“农体文旅商”融合办赛机制,让赛事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纽带”。改变集中办赛的传统,将10个民族特色项目分散至4个市县举办,且每个项目均选址于当地标志性景区或场馆。如,在“五彩神箭之乡”尖扎举办民族式射箭项目,在坎布拉特色体育小镇举办民族武术,在河南县腾格里赛马场举办民族马术,让运动员在竞技的同时,带动游客体验地域文化。同时,同仁结合运动会开展六月会巡演、河南县结合运动会开展非遗那达慕,通过“赛事 ”模式,不仅拓展了运动会的社会功能,更让体育与农业、文化、旅游、商业形成叠加效应,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场馆建设“重长效化”。2022年黄南州投资6800万元建成州体育场,场馆设计融入多民族建筑元素,既能满足赛事需求,又成为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地标性建筑;武术项目充分利用坎布拉特色体育小镇攀岩馆、射箭馆等场地,射箭、押加、举沙袋、表演等项目承办场馆均得到全面维修提升,通过赛事牵引,推动既有场馆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标准,赛后可继续服务群众健身、承接各类民族体育活动,实现“办一次赛、兴一批场馆、惠一方百姓”;在参赛阵容上,本届运动会新增2支大学生代表队,来自省内5所高校的302名大学生运动员参与了锅庄、射箭、武术等项目角逐。参赛队伍涵盖了各民族聚居区代表队及大学生代表队,队伍结构的多元化让赛事成为各年龄层、各群体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了民族体育的群众基础。

  


原文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509/118338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30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