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民族资讯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民族资讯网!

首页 > 民族风俗 > 正文

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文化建设

时间:2025-10-16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民委门户网站  

  

  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立足地区实际,探索出一条主线突出、资源整合、城乡互动的基层文化工作路径,推动文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宣传教育、资源下沉、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主线贯穿、全域覆盖、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

  一、以党建引领强化保障,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统筹协同聚合力。成立由旗委书记任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整合12个相关部门力量,构建“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出台《文化强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文化数字化赋能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推进路径,为文化工作提供清晰指引。二是资金保障强支撑。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向文物修缮、非遗保护等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倾斜,切实夯实文化建设物质基础。2024年,基层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从2021年的65%跃升至98%。三是建强队伍增活力。聚焦工作需求,重点培育“研究+实践”理论队伍、民族题材文艺创作队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辅导员队伍,打造一支懂文化、懂民族工作的核心力量。建立民族工作专家库,精心吸纳非遗传承人、历史学者等50余名专业人才,为文化项目策划、民族文化研究等提供智力支持,显著提升文化工作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二、以主线为引领构建内容,增强文化叙事的凝聚力

  以“1+9+ N ”文化实践网络为载体,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从点到面、从浅到深”的突破。“1”是以旗博物馆为基础建立的一个中心馆,涵盖主题展览、影音互动厅、大讲堂、历史文物展、文物古籍展五大功能区域,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总纲”作用;“9”是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档案史志馆、国石馆、格斯尔传习所、乌兰牧骑艺术中心、民俗博物馆、民族手工坊、格斯尔体育公园9个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宣传文化教育阵地组成的支撑点。这些支撑点各有侧重、功能互补,是主线阐述的分支,以各自擅长的方式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巴林右旗故事。“N”是指由分布在旗直各单位及基层苏木乡镇的各类宣传文化阵地构成的宣传教育触角,如同毛细血管联结着全旗干部群众。

  一是重构历史叙事,展现民族交融。博物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为主线,打破零散布展模式,通过“历史交融——文化互鉴——共同发展”的脉络串联文物,如辽代玉蚕、清代蒙古族服饰等,实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档案史志馆推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巴林右旗”、“中央与边疆”等专题展,利用史料强化中原与边疆的历史联系,年均接待参观1.2万人次。二是创新教育形式,增强互动体验。博物馆注重青少年教育,青少年观众占比达45%。格斯尔传习所将史诗中的“各民族互助”情节改编成青少年易理解的故事,提升感染力。乌兰牧骑艺术中心创作《蒙古马》、《新风正气作模范》等作品,以艺术形式传递民族团结理念。此外,“一家亲”党建联盟2024年组织活动200余场,覆盖各族群众3万余人,强化了民族团结的实践教育。三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社会影响。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升影响力,累计举办主题展览20余场,直接覆盖5.6万人次,间接受教育人数超55万人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三、以多元机制推动资源下沉,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针对优质文化资源“城镇集中、乡村薄弱”的不均衡痛点,该地创新构建“数字化+实体化+社会化”多元传输机制,推动文化服务从“单点供给”向“全域覆盖”延伸、从“被动接收”向“主动传承”升级,切实提升群众文化参与度与获得感。一是数字化传输突破时空限制,打造“云上文化阵地”。完成116件珍贵文物3D扫描与数字化建档,上线“数字右博”VR平台,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触摸文物细节;开发“AR文物解说”小程序,实现展品“扫码即懂”,解锁文化体验新场景。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打造“北疆文化直播间”,邀请非遗传承人、乌兰牧骑演员开展线上展演,单场最高观看量达50万人次;“云上博物馆”等数字平台2024年实现350万人次线上访问,“北疆文化巴林印记”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千万,非遗大师课线上培训基层爱好者3000余人次,让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地域“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实体化传输精准对接需求,织密“线下服务网络”。乌兰牧骑按需定制演出内容,2024年开展惠民演出122场、行程超3万公里,惠及农牧民11.5万人次;“牧民夜校”累计授课800课时,覆盖群众2万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文旅大数据平台分析群众偏好,向农牧民推送种植养殖科普视频等,全年精准配送文艺辅导等服务363场次。为苏木乡镇配齐图书与数字终端,提供“随时借、随时学”便捷服务,2024年实现苏木乡镇文化服务驿站100%覆盖,嘎查村图书角、数字终端使用率提升40%,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三是社会化传输激活各方力量,构建“协同共建格局”。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研学专线,将文化阵地转化为旅游资源,2024年接待团队80余批次,带动格斯尔传习所、乌兰牧骑艺术中心等阵地参观量增长60%。鼓励巴林石集团等企业赞助“石韵北疆”非遗展,吸引游客10万人次。

  


原文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509/118337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30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