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观察 > 正文
在黑河市文化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摩苏昆传承人孟淑珍正带领演员认真排练,为参加全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做准备。新编创的曲目《鄂伦春族新生》,是以传统摩苏昆说唱和口弦琴技艺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的音乐形式,唱出鄂伦春人的幸福生活。这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尝试,更是建党百年边疆各族群众对党的深情告白。
黑河市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隔江相望,素有“中俄双子城”的美誉。全市有7个民族乡,84个民族村,象颗颗珍珠镶嵌在边境线上,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44个民族生活在这里,在国家固边兴边富民政策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建设边疆、守卫边疆,边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纯朴善良的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用勤劳的双手绘就了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小康生活新画卷。
以健全机制为重,让组织保障“强”起来
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孟立焕说:“建党百年,我们整理新生乡的发展史,以红色长廊为时间轴,用剪纸、桦皮画民族作品展现历史更迭,感受到党在每个历史阶段给鄂伦春族乡村面貌和各族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励教育党员干部从中汲取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力量,团结广大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一个堡垒就是一面旗帜。黑河市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领导机制,设立工作专班,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推进体系。实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纳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实施、市委常委会议重要议题研究部署、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内容、市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地方党组织政治巡察和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项目”。建立日常业务指导、定期工作督导、年度考核检查“三督查”工作制度。在全市重点培育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与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河学院建立民族团结理论研究、实践合作基地。 市委高位谋划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积极行动,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形成了党建引领、群团助力、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讲团结、促团结的良好局面。爱辉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连冠”,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北安市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长海社区、爱辉镇、市教育局等45个集体先后受到国家和省级命名表彰。
以团结和谐为本,让民族关系“亲”起来
在红石榴家园,北安市东北亚社区党总支书记董晓静边走边介绍,“我们发动各族居民走出自己的小家,融入社区大家,参加饺子宴、茶话会、厨艺大比拼、才艺展示等活动,共叙邻里情;组建志愿服务队,圆梦“微心愿”,以情暖人心;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发现和宣传身边的典型,在一次次活动中让各族居民越走越近、越处越亲”。听到一个个感人的爱心故事,看到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荣光。
黑河市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采取党校专题精品课、学校思政课、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形式,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深化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工作模式,坚持突出重点,活化载体,实施了“先锋引领、强基固本、凝心交融、培根铸魂”系列工程。落实党组织围绕“六聚焦五纳入四带头三强化”开展活动;在中小学校实施“小石榴籽”铸魂工程,广泛开展“1+N”主题实践活动;在社区推进建设“同心家园”,搞好“五心”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以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为主题的“五项行动”。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集中宣传日活动,依托中华传统节日、民族节庆、党员教育、结对帮扶、主题班队会等载体,开展“民族团结微课堂”“民族团结军地共建”“做石榴籽铸中华魂”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边陲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以经济发展为要,让各族群众“富”起来
山水环绕,阡陌纵横,生活富庶,环境优美,乡风文明。这是座落在黑龙江畔上的民族乡村呈现出的迷人景色,那里一江春水蜿蜒流淌,人人笑脸相迎,处处瓜果飘香。
外四道沟俄罗斯族村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外四道沟庄园运营以来,平均每日接待游客300-500人次,日营业额达7000元,每年可带动剩余劳动力20余人,人均增收2万元。“自从在庄园打工以来,我在种地之外还能多收入1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甜了”,脱贫户李辉开心的说。
北三家子达斡尔族满族村是远近闻名的“西瓜村”“网红村”。村里发展西瓜产业,打造“网红经济”,为村民“撬开”网上市场。2020年“网红”带货直播,销售本土农副产品200余万元。
外四道沟村和北三家子村是黑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缩影。黑河市抓住国家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战略机遇,把产业培育作为拉动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引擎,发挥绿色生态和优质粮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创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期间,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19亿元,建设项目250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42个、产业发展项目108个。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安格斯牛、鄂伦春马、鲟鳇鱼、稻田蟹、食用菌、山野菜、林下参、汉麻、西瓜、北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通过扶持发展产业,落实医疗、教育、保险等各类帮扶政策,17个建档立卡民族村、15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筑巢引凤”,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吸引了黑龙江省交投集团等企业入驻民族乡村发展旅游业。有多个民族村被纳入全省第三届旅发大会精品旅游线路,成为“必到必游的网红打卡地”。4个民族村建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民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47元。民族乡村通路、通邮、通电,广播电视、 宽带移动网络覆盖率100%,住房砖瓦化率97%。
不忘初心,团结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黑河市各族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