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族观察 > 正文
今年以来,贺州市易地安置部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以“五个抓好”构筑易地安置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新家园,民族团结之花在易地安置搬迁点绚丽绽放。全市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抓好基础建设。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协调市直及各县区政府部门全力攻坚,改善人居环境,让各族移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归宿感、幸福感。2017年陆续建成了25个遍及五个县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安置了全市包括13028人少数民族在内的12715户,616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实现100%实际搬迁入住。为全市脱贫攻坚立下头功,助力全市61620名搬迁群众如期脱贫,占全市总脱贫人口的20.26%。25个安置区的建成使用,彻底解决了各族搬迁群众出行难、就医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各民族移民群众在安置新区安居乐业、在新起点上共建美丽幸福家园。去年以来,我们又在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30个,总投资2.34亿元,进一步完善安置区幼儿园、中小学、卫生院、扶贫车间、挡雨棚、充电桩、小区市场、九个中心建设等配套设施。移民群众生活更便利、享受到的服务更周到。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今年上半年,市、县区易地安置部门组织实施实施搬迁移民安置住房登记发证“放心”工程,2021年12月,全市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961套搬迁安置房不动产权证全部办结,移民搬迁群众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安置住房不动产权证,各族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归宿感、安全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抓好就业创业。易地安置部门牵头,协调发改、人社、工信、农业、乡村振兴等部门制定出台就业创业、产业发展各项措施和各项优惠政策帮扶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通过举办务工招聘会促就业、开展劳动技能技术培训增就业创业、创建扶贫车间稳就业,开发公益岗位、推动兜底安置帮就业。全力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和致富问题。如平桂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周边创建就业帮扶车间14家,吸纳脱贫劳动力189人就业。2020年以来该区开发城镇环卫、市政设施维护、市政保洁绿化、小区服务协管、门卫保安等一批公益性岗位,解决了108名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八步贺街镇安置区112名搬迁户签订了租租赁小区商铺、摊位合同,实现家门口自主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全市搬迁群众中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家庭27854人已全部实现就业,其中少数民族搬迁劳动力就业5840人。
抓好服务促融入。以基层党建引领,加强安置区社会治理,让各族移民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在新社区中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各区安置区建立健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民族之家、青年之家、儿童之家、老年人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警务室、物业服务中心等“九个中心”,打造“一站式”综合性多功能服务平台,以基层党建引领,带动安置区团建妇建工会建设和社区综合治理,各服务和管理组织在安置区认真履职,为群众提供一站式零距离便利化后续管理服务,帮助解决搬迁群众多样化需求,着力化解搬迁群众的所急所盼,让各族群众住得安心、放心、舒心,共同打造各族移民群众团结和谐温暖的移民安置新社区。年内,仅贺州市平桂区党群服务中心先后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45个,解决就业岗位1000多个,帮助自主创业50户,服务群众3000多人次。同时发挥“党建+康养”的服务理念,文华社区党委联合西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站共开展义诊活动12次,集体办理家庭医生签约宣传公众咨询会16场,组织集中定点宣传签履约活动8次,发放宣传资料达到3万余份,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年签约居民户数达4075户,总接诊3300多人次。
抓好宣传教育。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民族大团结氛围。市安置区部门结合“服务移民·添彩党旗”的系统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组织党员进入安置区开展党员服务日活动,通过组织移民群众观看瑶族图腾、脱贫攻坚专题片,发放民族政策宣传单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各安置点还充分利用大型墙体标语、电子荧屏、宣传墙板、板报、微信、短信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思想,教育树立各民族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理念;引导安置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构筑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各族移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开展“送电影、送文化、送科技”进安置区活动。如八步区相关部门到贺街安置区演出10场,组织观看红色主题电影5场,开展义诊活动6次,进行法律宣传及安全防范宣传5场,派送宣传资料、安全小册子1542份,义写对联4次,公益讲座100多场,举办家政、就业技能培训100多场次。
抓好文化传承。易地搬迁群众陆续入住以来,各安置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优秀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在安置区得到很好保护和弘扬。各安置区从未发生少数民族受到歧视的现象,少数民族的非遗服饰、歌舞,剪纸、节庆活动得到广大移民群众的喜爱、推崇和弘扬。如全市最大的安置区——平桂文华社区播放的瑶族图腾电视专题片吸引大批安置区各族群众观看。各安置区“三下乡”活动表演的民族歌舞深受各族群众欢迎;平桂区为加强“土瑶”建筑风貌保护,经申报发改部门立项批复,在“土瑶”聚居村屯——沙田镇狮东村大冲老寨进行“土瑶”风情旅游开发项目,该村屯所属旧房规划入大冲“土瑶”原生态保护区,全面保护“土瑶”建筑文化风貌。平桂区还建成9年制民族学校和文华学校民族班,调配懂瑶族文化、会瑶族语言的教师开设“瑶绣”、“长竹舞”、“土瑶”童声合唱团等民族特色教学,有效保护了“土瑶”优秀文化的传统。据统计,全市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共安置瑶、壮、苗、回、满、侗、仫佬、土家等少数民族共计13028人,其中“土瑶”群众就2000多人。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