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民族资讯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民族资讯网!

首页 > 民族观察 > 正文

铜仁市奋力谱写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时间:2021-12-20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近年来,铜仁市各族人民高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旗帜,紧扣“三大跨越”目标,实施“十大示范”工程,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深度融合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市呈现出政治生态好、经济生态活、社会生态优、自然生态美的良好局面。

  画出团结“同心圆” 携手奋进新时代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文化、情感三大基础,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铜仁市深化示范创建“六进”内涵,扩展为“八进”,即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寺庙、进军营、进园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促进交流交往交融。以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确保“两个主题、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重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了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大众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示范化、民族文化进校园常态化、党员干部结穷亲制度化、企业与贫困村“千企帮千村”长效化、民族群众同心互助自觉化、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体系规范化的“七化”目标,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通过彰显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团结的向心力。建立了国家、省、市和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出台了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开设由学生选修的“绘画班”“雕刻班”“花灯班”等民族乡土课程,从小培养各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知感和认同感,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基础。

  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持大力弘扬“厚德铸铜·仁义致远”城市精神,在示范创建中不断夯实基于“仁义”的情感基础,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推进“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在各族干部群众中评选“铜城仁者”“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开设“道德讲堂”,逐步形成各族干部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深厚感情,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共建美好家园,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情感基础。

  民族团结一家亲脱贫致富奔小康

  “十三五”期间,铜仁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29.36万群众搬出大山,其中少数民族群众人口约21.13万人,占搬迁总人口的72%;跨区县搬迁人口12.55万人,占搬迁总人口的42.8%。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民族工作,铜仁创新“5432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开展帮搬迁、帮融合、帮就业、帮解困“四帮”服务,推进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五共”社区建设。

  做实搬迁群众信息台账,建立迁入地与迁出地联动机制,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民族事务服务窗口,编印群众服务指南,开通服务热线;在社区建民族风情“乡愁馆”、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组建各民族文化队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绘稳定发展画卷共谱和谐幸福乐章

  紧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主旨,在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着力强化风险评估、矛盾化解、边区协作三项机制,引导各族群众在团结中增进和谐、在和谐中推动发展。

  铜仁市强化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出台《铜仁市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在推进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中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铜仁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化创新成果,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强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根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创新建立了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服务管理联抓的“六联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确保民族地区和谐稳定。

  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积极主动开展边区协作,推动边远民族地区共享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铜仁撤地设市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铜仁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工作主题,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携手奋进,共同谱写新时代铜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mzw.guizhou.gov.cn/xwzx/gzdt/202112/t20211216_720581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30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