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民族资讯网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欢迎访问民族资讯网!

首页 > 民族观察 > 正文

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

时间:2021-12-20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

  贵州民族报评论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在今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刚刚召开的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引导全省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族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增强“五个认同”。我省在脱贫攻坚、推进“双培”(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培训)行动、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探索,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踏步前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政治大局、维护全省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的战略目标出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主线,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上走前列,打造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典范、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典范。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我们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要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大力繁荣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移风易俗,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持续巩固全省民族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效。要强化领导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强化基层基础,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负责。要强化队伍建设,选配好少数民族干部,优化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结构,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要积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力量。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全省上下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推动落实。通过完善民族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等,凝心聚力,为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建设献力建功。


原文链接:http://mzw.guizhou.gov.cn/xwzx/gzdt/202112/t20211215_720434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族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族资讯网 mzzi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30560号-30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